2025年5月22日上午9:30,综合楼214会议室里气氛热烈—— 工程学院专业课程思政交流会在此召开。校党委委员、副院长杨涛,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军明、副院长陈志远率专业负责人与骨干教师齐聚一堂,以 “深挖榜样力量,推进课程思政” 为引擎,共绘育人同心圆。
锚定育人坐标,点燃思政引擎
“榜样是最鲜活的教材,课程是最自然的载体!”
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军明的开场致辞掷地有声。他点明会议初心: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,以榜样精神为 “支点”,撬动 “知识传授” 与 “价值塑造” 的融合杠杆。寥寥数语,勾勒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的坚定决心。
榜样力量如何 “嫁接” 专业课堂?
“当盾构机轰鸣穿透地层,背后是大国工匠的坚守;当图纸上的线条成为现实,折射的是行业先驱的担当……”
校党委委员、副院长杨涛的专题讲解宛如一把钥匙,打开“专业课程思政”的新视界。他以工程领域榜样大家的水墨肖像画为切入点,生动阐释如何将行业楷模的奋斗故事、科技攻关的家国情怀,巧妙融入公式推导、工程实践教学中,让知识传授浸润精神养分,让课堂成为 “拔节孕穗” 的沃土。
课程一线经验里的 “思政密码”
副院长陈志远的经验分享充满温度。他以多门课程为例,揭秘 “思政元素从哪里来”:或是行业发展史中的拼搏印记,或是身边教师的育人故事,或是大国重器背后的科技自强。这些 “接地气” 的实践,让与会者清晰看到:课程思政不是 “贴标签”,而是如盐入水般融入专业肌理。
从 “会议桌” 到 “讲台”,这场交流的回响正在蔓延
当掌声响起,会场内的热烈讨论虽暂告一段落,但育人的思考已悄然启程。正如一位教师在会后所言:“今天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—— 我们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播种希望的田野,让榜样力量在学生心中长成参天大树。”
工程学院正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,让榜样之光穿透知识传授的维度,在课程思政的沃土上,培育更多 “眼里有光、心中有梦、肩上有责” 的新时代工程人才!
图/文:余波/一审:丁磊、二审:陈志远、三审:王军明/一校:余波、二校:杨玥、三校:丁磊/责任编辑:杨玥